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王之渙>
這首詞便是在描寫那個曾經蒼涼的邊疆孤城-武威。
武威市,古稱涼州,現為甘肅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東臨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
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要衝,與張掖、酒泉、敦煌齊為河西四郡。
此地曾為十六國中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四朝古都。
宋代時党項族佔領涼州建西夏國而治。
元代成吉思汗攻陷西涼府納歸元朝。
交通上有火車、高速公路等經過,但卻獨缺高鐵動車(西北高鐵線路從蘭州行至西寧而轉至張掖,不經武威)
九月中的武威氣溫大約15度左右,但還好這裡乾冷,這個氣溫一件長袖配一件厚一點的外套差不多。
此處著名的包含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西夏博物館、文廟、大雲寺、羅什寺、天梯山石窟、天祝藏族自治州的文化與自然景觀等等。
火車抵達武威站,車站的風格在中國頗具地域特色。
說道車站,在中國有許多較早年修建的火車站,還有近年來快速新建的動車組(動車和高鐵)列車停靠的新式車。
新式車站大多風格一致(也有少數較具特色的),充滿現代感。
而舊式的車站則比較保有地區色彩,或是年代感(建造年份的建築特色)
車站廣場上有武威地域特色文化為主題的浮雕裝置藝術。
一下火車飢腸轆轆的我們隨便找了車站對街的小攤販。
點了一份忘了是什麼名字的鍋燒。
裡面的廖還滿豐富的,有丸子、肉片、腐皮、粉條等,口味還可以。
還在隔壁攤要了一份肉夾饃,味道一般,餅有點微乾配湯還可以。
住處的選擇因為在武威沒有找到青旅,所以選擇住進西夏博物館附近的如家快捷酒店。
價格還可以,也還算乾淨整潔。
在準備前往西夏博物館的路上,途經一條小路,兩旁的房子呈現似有人住又似無人住的狀態,
這樣風格的街道與房舍確實震懾了我,土色的坯房,磚瓦木頭率性的露在外面,
看得出充滿了年代。
跟外面街道上現代風格的建築落差感極強烈。
以為走錯了路,卻在穿越小徑後來到一個熱鬧的廣場,整段路程彷彿穿越時空隧道一般。
西夏博物館內詳細的介紹了西夏這個神秘異文化的國家興亡。
管區不算太大,但內容豐富,約一小時可以逛完。
西夏博物館緊鄰文廟,而兩者間的廣場是長者樂隊們的表演舞台。
在廣場上有一群演奏著國樂曲的長者們們,和不斷交替上場的歌手。
如果你不太敢時間,來這裡聆聽一曲也是頗具雅致的。
一轉而入文廟。
武威文廟建於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歷經多次重修。
此處最聞名之處莫過於在經歷文革後依然保有多數匾額。
文革時管理文廟的人,將這些匾額皆以布覆蓋,使得這些充滿歷史的文物們不被破壞,
得以成功護得44面匾額留存。
除匾額外,文廟中也有許多小的展館,有屏風、石碑等文物展出。
還有許多頭次部被破壞的石雕佛像。(礙於文物保護不便攝影)
離開文廟,步行至鳩摩羅什寺。
寺院只建於東晉後涼時期(西元386-403年),鳩摩羅什曾在此安身弘法十七年。
圓寂後舌舍利亦供奉於此。
是研究五涼文化、漢傳佛教文化珍貴遺存。
鳩摩羅什寺的對面是一市場。
市場最能體現當地的飲食生活文化。
肉店上掛滿一隻右一隻的羊咩咩。
這裡的水果很便宜,兩公斤的葡萄只要台幣50元。
各式炸麵點的小攤。
這碗被稱為涼麵,醬汁是熱的,麵是冷的,拌了吃起來溫溫的,我個人吃不太習慣。
臉那麼大那麼大的饅頭!!味道就是一般的饅頭,除了大以外並沒什麼差異。
回到住處附近,路經大雲寺,但由於鄰近關門的時間所以就沒有進去了。
這一帶的建築物多如去西夏博物館路上所見,可能是被遺存的未被更新的舊住宅群。
黃土色的坯房、黃土街道,與周圍的現代建築相印成了蒼涼的反差。
好似這裡的時間忘了前進,被遺忘的舊時代孤單地躺在蕭瑟的角落。
途經一家小店,要了一碗隨處可見的豆腐腦,
豆腐腦就是我們所謂的豆花,
在中國大部分的地方豆花都是吃鹹的,
但每個地方的口味與佐料都不太一樣。
這碗豆腐腦加了花生與辣油、醬油、烏醋、香菜。
口味還不差,像是柔軟的豆腐湯,完全無法與甜豆花是不同的食物呀~~~
在這個季節,路邊出現了許多這樣的攤子。
一個個像綠色奇異果的植物到底是什麼呢~
答案是-核桃!
在台灣吃到的核桃都是核桃乾,在這裡卻可以在秋季吃到新鮮的核桃。
綠色果實撥開就是我們認識的核桃了。
把核桃殼撥開,新鮮的核桃有褐色的薄膜,撥開薄膜的果肉是白色的,
吃起來甜甜脆脆,跟乾核桃差很多,
香味較但較清爽,口感較濕潤甜脆。
雷台漢墓中的雷台是古時祭祀雷神之地,而漢墓則是指漢代「張將軍」之墓。
這裡的入口很華麗,裡面占地不算小,但大部分都是人為營造的類似公園的地方,
進到這裡還不需要收門票,只有參觀漢墓遺址才需要收取門票。
而這個漢墓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出土的銅奔馬造型神態飛揚,
是甘肅聞名的「馬踏飛燕」出處。
這裡以出土出土銅奔馬而聞名,
本來的銅奔馬儀仗隊很小,這個是放大放大再放大的版本
在照片最前方的就是甘肅著名的「馬踏飛燕」還原像。
接下來進到這個漢墓遺跡的時候就要收門票了,這裡範圍很小,開放參觀的僅有兩個墓穴。
在墓穴入口有後來補強搭建的長廊,在長廊左右有對於這個漢墓的介紹,
墓穴約在西元186-291年間建造。
這個漢墓多次被盜墓者所到,文物多數遺失,
且當初這個墓會被發現是源自於1969年挖掘防空洞時意外所致。
當時的人對於文物保存並無概念,
所以就將裡面遺留的陪葬品們取出打算變賣,
因此現在已經無法確實還原當時儀仗隊的隊形了。
而這些文物現已被取出,多數由甘肅省博物館收藏展出。
現在參觀這個墓穴主要是了解當時墓室的樣態。
但畢竟是別人的墓穴,所以不方便攝影。
參觀完離開收票區後園區內還有雷台漢墓文化陳列館,
收票的漢墓本身僅有墓室沒有文物(僅有還原複製的儀仗隊示意),這個陳列館內的介紹更詳細也留有文物可以參觀。
對於漢墓整體而言,如果你不是古墓控的話,可以不進收票區也沒有關係因為陳列館裡就有詳細的介紹了。
但難得出行,也沒有看過漢代時的墓室的話還是可以體驗一下的,
如今的武威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蒼涼的邊疆孤城了,
現在的姿態與西北的地極是並無太大差異。
現今探訪絲路的旅途上卻鮮少有人在此停留,
一部分原因是交通並不那麼方便,
另一部份則是現在的武威留存的文物不多,且大部分移轉至蘭州的甘肅省博,
所以來到武威只能站在曾經的這片土地上,看著毫無關聯的現代建設依著想像力追憶當年他在絲路上發光的身影了。
武威,如同被現代巨流淘盡的石,那曾經的風華已被磨成與他人無異的圓滑了。
絲路輕旅行
→ 第二站-張掖
→ 第三站-嘉峪關
→ 第四站-敦煌
玩轉西北
→ 草原上虔誠低喃的淨土-甘南
→ 玩轉蘭州(一)黃河母親像、黃河鐵橋